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,主要由肝脏合成,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、物质运输及酸碱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。白蛋白浓度的异常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,如肝功能障碍、肾病综合征、营养不良及炎症反应等。白蛋白测定试剂(盒)是临床实验室中用于定量检测血清、血浆或尿液中白蛋白浓度的关键工具,其结果对疾病诊断、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。近年来,随着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普及,白蛋白检测的准确性、灵敏度和效率显著提升,但其检测质量仍需通过规范的检测项目、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来保障。
白蛋白测定试剂(盒)的核心检测项目包括:
1. 血清/血浆白蛋白浓度:常规用于评估肝功能、营养状态及体液平衡,低白蛋白血症常见于肝硬化、慢性肾病或严重感染。
2. 尿白蛋白排泄量:通过24小时尿或随机尿标本检测,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、高血压肾损伤等微量白蛋白尿。
3. 特殊体液白蛋白检测:如脑脊液白蛋白指数(CSF Albumin Index),用于血脑屏障功能评估。
检测时需根据临床需求选择特定样本类型,并关注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(通常为10-60 g/L)及干扰因素(如溶血、脂血)。
目前主流的白蛋白检测方法包括:
1. 溴甲酚绿法(BCG法):基于白蛋白与溴甲酚绿结合后显色,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变化。该方法操作简便、成本低,但易受非特异性结合干扰。
2. 溴甲酚紫法(BCP法):改良型染料结合法,特异性优于BCG法,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仪。
3. 免疫比浊法:利用抗原-抗体反应形成浊度,通过光学检测定量。具有高特异性,尤其适合低浓度样本(如尿液检测)。
4. 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:主要用于科研或特殊样本(如细胞培养液)的微量检测。
为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性,白蛋白试剂(盒)需符合以下标准:
1. 国际标准:参考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(IFCC)的推荐方法,以及CLSI(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)的EP系列文件(如EP5-A2精密度验证、EP6-A线性评价)。
2. 国内规范:遵循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》和《体外诊断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》,试剂盒需通过YY/T 1196-2023《白蛋白测定试剂盒》行业标准验证。
3. 质量控制措施:
- 室内质控:采用两个浓度质控品(正常值及病理值)进行日间精密度监控;
- 室间质评:参与省级或国家级检验质控计划,确保实验室间结果一致性;
- 校准频率:根据仪器稳定性,每1-3个月进行试剂批间校准。
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,白蛋白检测正朝着更高灵敏度(如超微量检测)、更短检测时间(急诊检测<15分钟)及多指标联检(肝功组合试剂)的方向演进。实验室需定期进行方法学比对和设备性能验证,确保检测结果满足临床诊疗需求。